【读本人物】福建老师安家丽江,十年书写百万字,访谈记录毕业生现状

作者: 时间:2022-09-11 点击数:

虞锋已经采访了200余名毕业生,其中160人的故事被整理成文字发布在他的个人公众号上,字数加起来上百万。

在丽江乃至全国,他可能都是为数不多的,仍和大量毕业生保持联系的高校老师。

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丽江师专)从教的十年间,他曾带过138个班,上过5118节课,教过7979位学生。当他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串精确到个位的数字时,不难看出“教学”在他心中千斤重。

听说我们要采访,起初虞锋是拒绝的,他正忙于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最终他接受了采访,他说自己采访了很多人,也试试被别人采访,同时也把这次采访当做他在丽江师专工作十年的小结。对话之后,我发现他身上那股难得一见的“热爱”,让他格外丰富鲜活,无需套用模板,就能给读者讲述一个耳目一新的教师故事。

“虞老师,我想上数学课!”

“虞老师,我能去撒尿吗?”

“虞老师,我能吃水果吗?”

 ……

一年级的孩子语言质朴,一下课就簇拥在虞锋身边,还时不时将自己爱吃的水果塞到他手里,但这丝毫不影响小家伙们上课时成为“大魔王”。

从大学老师到小学老师,虞锋的工作看似都是教书育人,内容却发生了巨变。

这是他到丽江市实验学校支教的第一个学期。略微宽松的西装外套包裹着消瘦的身材,让他看起来温文尔雅,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天学校要拍全校教职工合影,要求穿正装。”

大学毕业之后,他教过初中、高中、大学。这一次,他终于有机会到小学任教,冥冥中的安排就像他生于东南、学于东北、曾在西北工作,最终选择定居西南丽江。

2012年,虞锋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丽江师专任教。来自福建的他为何扎根丽江?一是因为家人和爱人,二是因为风土人情。

2005年,虞锋本科毕业。理工男,却一心想要从教。

甘肃支教时,虞锋周末与学生们一起游玩

毕业后,他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远赴甘肃一个乡村中学支教。两年的支教生活更加坚定了他当老师的决心,期满后,他横跨半个中国,到小城丽江的一所私立高中任教。

从一贫如洗的大西北到非富即贵的私立学校,虞锋有些不适应。他一度被私立学校复杂而近于残酷的环境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没有错。

“人到了悬崖边上,不得不努力。”每天夜里十点,工作结束后的虞锋都在一盏台灯的陪伴下扎进阅读和备考中,他决定考研。提到那段过往,他的语气已经没有了波澜,准确的说,他总是能从容平和地讲述每件事。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福建师范大学,获得公费名额。

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的虞锋重返丽江,进入丽江师专任教。

“我教过初中,教过高中,这一次,想试试在高校任教。”虞锋脱去外套,一件藏青色毛衣里搭着浅色衬衫,看似弱不禁风,却总是铆足了劲。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但现实中,所有高校都遵从“科研为王”的逻辑。科研型的成果可视化,发布的论文、出版的刊物都能作为成果,与晋升、职称息息相关。林中有两条路,虞锋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将自己定位为“教学型老师”。

这主要与他遇到的学生有关。

丽江师专是一所大专院校,细心的虞锋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中国西南农村,还有一些给自己贴上了“高考失败者”的标签,无法释怀。他们虽然也有欢歌笑语,但更多是焦虑、纠结、痛苦、挣扎。在庞大的学生体量面前,虞锋希望靠自己的一点微光,给他们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说:“有太多的科研以教育的名义出发,却离学生的现实世界越来越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相遇。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之为教师,在于他真正关注、陪伴、指导和帮助过学生。”

虞锋总是对每一个学生忍不住地关心,就像本能。投入工作后,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备课、上课,以及和学生交流上。由于不停地遇见学生,加QQ好友的太多,从1000人到2000人,再到4000人,虞锋不得不开通了超级会员。在QQ上,每天都能收到各式各样的学生留言,他就像一个接收器,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

听学生们普通但又各不相同的故事,他也从普通小人物身上看清常被忽略的生命本质和更广阔的生活样貌。“这十年,我教了138个班、上了5118节课、带了7979个学生,这还不包括指导实习见习的学生。”虞锋双手交叉,握住水杯,他给他我们泡了淡茶,自己喝的是白水。当他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些精确到个位数的数字时,可以看出教学在他心中的分量。

与众不同的是,虞锋不在乎晋升,不关心评优评先,他活在自己的单一维度里,眼里只有学生。2018年,虞锋开始着手准备“毕业生访谈”,他想知道自己所遇见的这些学生是否顺利就业,能否从象牙塔平稳过度到大染缸。

访谈的第一个学生在毕业后经历了6次公考,终于上岸石林一所乡村幼儿园。一个粗线条的男生,把一所条件艰苦的乡村幼儿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加上了很多有爱的布置。这些在学校里不起眼的个体,毕业后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光。

他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后发布到个人公众号上,收到了很好的反馈。他开始不知疲倦地,一个接一个地回访,更新频率从最早的两周一次,到后来的一周一次。

直至今天,虞锋已经访谈了200余名毕业学生,在自己公众号刊发的有160位学生的故事,字数超百万。在受访者中,一部分是考上教师的学生,另一部分是没有考上教师,而从事形形色色工作的人,有的专升本提升学历,有的自主创业,有的在工厂打工,有的成了北漂,有的从军,甚至有的已经回到老家,当起了全职妈妈……

他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这样写道:

“如果说在校期间,这些专科生还拥有学校的庇护,老师的指导,同学的陪伴,家人的支持,所承受的压力还相对有限,那么当他们毕业后,多数人会觉得更加茫然无助。我们很多人也从这个年纪过来,对此应该可以感同身受,毕业后没有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人往往容易消沉。我有很多师范类的学生一毕业从此销声匿迹,音讯全无,曾经那么生动真实的一个个人,就像一滴滴水蒸发掉,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但怎么可能消失呢,他们只是隐藏在不同的角落,以各种方式在努力在挣扎,很少人想过关注和寻找他们,也许他们多数人本身也不想被别人关注到,至少还没到合适的时候。一些学生直到考上教师后,才会回过头来告诉我,说抱歉了老师,直到现在才联系你,之前一直没有出息很不好意思联系。我非常理解他们,总是安慰说没事,师生关系就应该超越功利。学生有成就,老师当然很快乐,但没有成就,只是普通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老师也是坦然的。

“每一个群体,都不应该被忽视。专科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我想让更多的人看见专科生,听见他们的声音。”虞锋望向窗外,每每谈起这些学生,他的心情总是很复杂。“将来 我还计划对其中的一些毕业生每五年做一个回访,看看他们又是什么状态。

尽管在教学中颇受好评,也获过一些教学奖项,当选历届“我最喜爱的教师”,但在高校教师考核体系中,虞锋处在极为尴尬的困境。就算钟情教学,无意争优评先和职称晋升,仍然无法回避具体的科研考核要求。在教学中,人们对虞锋称赞有加,然而回到科研考核,他又成了众矢之的。很多人似乎不能容忍虞锋的“堕落”:九年来,从未写过一篇论文,也未主持过一个课题,唯一参编过一本教材,也不主动申报而错过登记。“漠视学术游戏规则,不在学术江湖混迹,我成了教师群体中的边缘人。“他长长的叹了口气。这是虞锋第一次在采访中面露难色,其他的更多时候,他都面带微笑,或是在思考。

2020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组团式对口支援丽江师专协调会在丽江举行,会上各方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标志着这一项目正式启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宏大项目的微观部分,2021年2月底,虞锋由丽江师专教师教育学院选派,到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业务进修。“我把这次进修当成是对自己的反思,也是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探索。”虞锋又变成学生了,他不仅学习着晓庄学院的优秀教学理念,也琢磨着自己的科研之路。

“你在做的学生访谈,不正是最好的科学研究吗?”南京进修的那段时间,一位“观棋者”一语叫醒梦中人,虞锋豁然开朗。他说:“过去,我更多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而没有将他们视为抽象的群体。如走进一片林地,我被一株又一株植物吸引,陶醉于它们各自的名称、别名、类别、属性、特点,却没有从更大的生态角度去了解林中植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两种角度都很重要,前者是教学的视角,后者是研究的视角。最佳的当然是将不同视角结合起来,既有近镜头,又有远镜头。若达不到最佳状态,就要学会选择。现在,我尝试从教学向教学研究转型,仍然坚持教学优先,也与科研握手言和。”

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汇聚成了一个整体,自己在做的事情,正是科研。

众多同事的鼓励和建议下,虞锋将对36位从教毕业生访谈的文字整理成册,顺利获得学校学术著作出版资金的资助,《桃李初芳——丽师毕业生访谈录》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从南京晓庄学院归来,他第一次组建了课题团队,结合自己的教育史专业背景和之前所做毕业生访谈的经验,承担了“丽师记忆——老教师口述历史”项目。目前已经访谈了20位丽师的老前辈。在这20位老教师中,既有领导,也有专职教师,甚至还有炊事员、校医、宿管员。

这符合虞锋一贯的理念,他说:“一所学校的历史,不能只是记录领导的声音,还有专职教师和后勤人员,他们是更大的一个群体。也不能只是成功者的碑铭,它应该也是平庸者或失败者的记录。包括那些没有实现的愿景,也是学校历史中的一部分。”希望在多年之后,人们依然能看到一个被完整记录的丽江师专。

当口述资料整理研究的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时,虞锋的人生轨迹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丽江市实验学校紧缺几名教师,丽江师专层层筛选,选派四位优秀教师前往支教。虞锋是其中一位,担任一年级数学老师。手头的课题怎么办?自己的学生怎么办?他欣然前往,“当你发现正在做的事情很重要,就不存在牺牲。”

“在丽江师专,我面对的学生都是师范生,绝大部分都要到小学实习和就业。如果一个教师范生的老师没有小学从教经验,没有对小学和小学生有深入观察,想把书真正的教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小学是人生的基础,一年级则是小学的基础,我很幸运可以教一年级。让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小衔接的过度,喜欢新学校,喜欢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虞锋接着说,“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到实验学校教书,好像是接受一份礼物。按下了拼命工作的暂停键,终于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多陪陪二年级的女儿。“

这并不是虞锋第一次走进实验学校,之前他经常带学生来到这所学校参加实习见习,还曾经到过这所学校做过两次与教学有关的讲座。但这一次,是第一次作为实验学校的一员深入到工作实际。参与开学两周的工作,虞锋就已经深刻体会了小学老师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的。他对比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不同:“两者都需要充满爱心,但分工不同,高校教师主要任务是对学生思想的启迪,而小学教师更重要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小学教师的付出太日常、太平淡,很多时候都不为人所知,需要极大的体力和耐力。”

虞锋为记住学生姓名,制作了照片与名字相对的卡片夹在文件夹显眼处

虞锋介绍他所在的一年级组是一个和谐积极的团队,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每位老师认真负责。他们每个工作日早早来到学校,直到送走学生,打扫完教室办公室卫生才能回家。往往是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回到家天色也黑。他们很多人“爱校如家”,把自己的热情、精力和爱意奉献给自己的服务对象,难免忽略了家庭和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孩子。采访的最后,虞锋说这个教师节,希望这些老师不妨换个角度,有时也“爱家如校”,想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家庭,像关爱自己的学生一样关爱自己的孩子。

下课铃响起,一年级孩子们的午饭时间到了。

教室门前,小朋友们拉着虞锋的手,一口一个“虞老师”的叫着。

虞锋和搭班的老师一起,让孩子们排好队、带好碗,将他们领到了食堂。

小朋友叽叽喳喳,虞锋游走在每一张饭桌之间,过了一会,他又静静地看着一个小朋友,一动不动,只是看着……他喜欢用手机、眼睛记录下每一个学生的瞬间。

临走前,虞锋请摄影师为他和班级里的小朋友拍摄了一张合照。他不要求孩子们排排站,也不要求他们挺直腰板。他说小朋友们可以用一切想用的姿势,只要留下一张纪念就好……
作者手记:

采访虞锋的几个小时里,我一次次地被他的纯粹打动。世界纷繁,能用纯粹形容的人屈指可数。

我一直认为华丽辞藻的堆叠不能让一篇文章出彩,真诚、真实的文字记录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而虞锋公众号上的每一篇内容,都是如此。

成稿时字数已经达到了6000加,是我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巨长篇幅,我甚至和同事打趣,说大学毕业论文也不过写了8000字。尽管如此,我仍遗憾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没能加上。很遗憾还是要将字数删减到合适的篇幅,但是相信你我都能从虞锋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里,看见热爱加用心散出的光。

他说,“我从不想改变任何人,只希望别人不要把我当成异类就好。良好的社会应该是多元且包容的,我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名普通老师。我喜欢教书,就让我安安静静的教书。”

  (转载于:丽江读本)